Brian Jhang's Edge

Build-Measure-Learn 已死?AI 時代創業者的新循環:PGV 指南|Brian Jhang's Edge

📅 2025-08-27 中階 concepts ⏱️ 11分鐘閱讀
#AI 原生創業#PGV 循環#精實創業 2.0#獨行俠獨角獸#AI AGENT

Build-Measure-Learn 已死?AI 時代創業者的新循環:PGV 指南

📒 Brian’s 創業筆記 (Startup Notes)
第 10 篇|AI 原生創業方法論

「傳統創業是『Build-Measure-Learn』;AI 原生創業是『Learn-Build-Measure』。先確定學什麼,再決定用 AI 生成什麼。」
“Traditional startup is ‘Build-Measure-Learn’; AI-native startup is ‘Learn-Build-Measure’.”
——Brian Jhang

🤔 重新思考:Build-Measure-Learn 在 AI 時代的局限

觀察與思考:在 AI 時代,傳統 Build-Measure-Learn 面臨著新的挑戰——當 AI 可以將建造時間從週縮短到小時,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審視這個經典循環?

這不是對 Eric Ries 精實創業理念的否定,而是對其在新技術環境下演進可能性的探討。當 AI 可以在 3 分鐘內生成你需要 3 週才能建造的 MVP,當機器學習可以在你收集數據之前就預測市場反應,我們或許需要重新思考 Build-Measure-Learn 這個順序的適用性

新時代需要新循環

  • 🔮 Predict(預測):用 AI 預測市場反應,而非等待測量
  • Generate(生成):用 AI 生成驗證工具,而非手動構建
  • Validate(驗證):專注於深度驗證,而非表面測量

AI 時代的殘酷真相

數據不會說謊

  • 傳統 MVP 開發:14-21 天
  • AI 生成 MVP:1-3 小時
  • 傳統用戶調研:數週收集 + 數天分析
  • AI 驅動市場預測:即時洞察 + 持續學習

結論:速度差距不是 2 倍或 3 倍,是 100 倍。

🧠 快速回答:什麼是 PGV 循環?

一句話定義:PGV(Predict-Generate-Validate)是為「獨行俠獨角獸」設計的新驗證循環,讓個人創業者透過 AI 槓桿實現傳統團隊 10 倍的驗證速度。

PGV 循環的核心優勢

  • 🔮 預測優先:用數據科學預測結果,減少盲目實驗
  • AI 加速:將「構建時間」從週計算縮短到小時計算
  • 🎯 驗證聚焦:將人類智慧專注於最重要的驗證環節
  • 💎 獨角獸級槓桿:獨行俠創業者+AI 達成傳統獨角獸公司級的產出

獨行俠獨角獸的核心優勢

這種「個人+AI」的創業模式,我稱之為「獨行俠獨角獸」理論——在 AI 時代,單個創業者通過智能槓桿,能夠達到傳統獨角獸公司級別的產出能力。

  • 🚀 極致槓桿:AI 成為你的虛擬研發團隊
  • 🤖 AI 原生優先:方法論本身就是 AI-first 設計
  • 💰 資本效率:最小成本獲得最大驗證價值

📚 從 BML 到 PGV:進化史

精實創業的黃金歲月(2011-2020)

Eric Ries 的貢獻

  • 將「浪費」概念從製造業帶入軟體業
  • 建立了「學習」作為創業核心指標的思維
  • 拯救了無數創業者避免「造了沒人要的東西」

BML 的核心邏輯

假設 → 建造 MVP → 測量用戶反應 → 學習洞察 → 調整假設

BML 的黃昏(2021-2024)

技術環境巨變

  • No-Code 工具普及:Bubble、Webflow 讓 MVP 建造成本直線下降
  • AI 工具爆炸:ChatGPT、Claude、Midjourney 讓內容生成接近零成本
  • 數據基礎設施成熟:Google Analytics、Mixpanel 讓測量變得自動化

BML 開始暴露問題

  1. 構建瓶頸:依然需要技術技能和時間投入
  2. 測量被動:等待用戶行為,再被動分析
  3. 學習滯後:從數據到洞察需要人工解讀
  4. 循環緩慢:整個循環依然以週為單位

AI 原生時代的曙光(2025+)

AI 帶來的根本性改變

  • 生成式 AI:從想法到可互動原型,幾小時完成
  • 預測性 AI:基於歷史數據預測用戶行為
  • 自動化分析:AI 自動從數據中提取洞察
  • 持續學習:AI 系統 24/7 優化假設

PGV 循環的誕生

市場預測 → AI 生成驗證工具 → 深度人工驗證 → 更新預測模型

🤔 PGV 循環深度解析

核心理念轉變

從「Build-First」到「Learn-First」

🧠 PGV 循環架構
├── 🔮 Predict (預測階段)
│   ├── AI 市場分析
│   ├── 用戶行為預測
│   └── 成功機率建模
├── ⚡ Generate (生成階段)
│   ├── AI 輔助 MVP 生成
│   ├── 內容自動化生成
│   └── 測試場景構建
├── ✅ Validate (驗證階段)
│   ├── 深度用戶訪談
│   ├── 行為數據驗證
│   └── 商業模式確認
└── 🔄 循環優化
    ├── 預測模型更新
    ├── 生成工具優化
    └── 驗證流程精進

為什麼這個順序更有效?

1. Predict-First 的威力

# 傳統 BML:盲目建造
def traditional_approach():
    idea = get_idea()
    mvp = build_mvp(idea)  # 2-3 週
    data = measure_response(mvp)  # 1-2 週
    insights = analyze_data(data)  # 幾天
    return insights

# PGV:預測驅動
def pgv_approach():
    market_prediction = ai_predict_market(idea)  # 幾小時
    if market_prediction.confidence > 0.7:
        mvp = ai_generate_mvp(idea)  # 幾小時
        validation = deep_validate(mvp)  # 幾天
    return validation

2. Generate 取代 Build

  • 速度優勢:AI 生成 vs 手工建造
  • 成本優勢:邊際成本接近零
  • 質量優勢:基於最佳實踐生成
  • 迭代優勢:快速生成多個版本 A/B 測試

3. Validate 而非 Measure

  • Measure:被動收集數據,等待用戶行為
  • Validate:主動驗證假設,深度理解用戶需求

🏗️ 獨行俠獨角獸的三大支柱

PGV 循環如何實現個人級獨角獸產出

獨行俠獨角獸理論的核心:在 AI 時代,規模優勢正在被智能槓桿取代。一個懂得運用 AI 的創業者,能夠以極小的團隊規模,創造出與傳統大公司匹敵的產品和服務。

三大支柱系統

🚀 支柱一:極致槓桿

傳統創業者面臨的挑戰:
- 需要技術合夥人建造 MVP
- 需要設計師創建 UI/UX
- 需要文案寫手撰寫內容

AI 原生創業者的解決方案:
- ChatGPT 4 → 程式碼生成助手
- Midjourney → 視覺設計工具
- Claude → 內容創作夥伴

🤖 支柱二:AI 原生優先

傳統決策模式:直覺 + 有限數據
AI 增強決策:預測模型 + 歷史數據 + 實時反饋

舉例說明:
傳統思維:「我覺得用戶會喜歡這個功能」
數據驅動:「基於類似產品的數據分析,這個功能有 73% 機率獲得正面反饋」

💰 支柱三:資本效率

傳統 MVP 開發:$5,000-$50,000(開發 + 設計 + 測試)
AI 輔助開發:$50-$500(主要是 AI 工具成本)

節省的資金可以更好地投入:
- 深度的市場驗證研究
- 多版本快速測試迭代
- 有效的用戶獲取策略

獨行俠獨角獸實戰案例:Pieter Levels

背景:Pieter Levels(@levelsio)是「獨行俠獨角獸」的早期實踐者。他一個人創造了包括 Nomad List、Remote Year 等多個年營收超過 $100 萬的產品,完美詮釋了小團隊大產出的可能性。

他的 PGV 循環實踐

Predict 階段

  • 在 Twitter 發布想法,觀察社群反應
  • 用 Google Trends 驗證需求趨勢
  • 分析競爭對手的用戶反饋

Generate 階段

  • 用簡單工具(Google Sheets + Typeform)快速生成 MVP
  • 自動化內容生成(RSS feeds + 自動抓取)
  • 最小化設計投入(簡潔 > 精美)

Validate 階段

  • 直接與用戶對話(Twitter DM、Email)
  • 觀察實際使用行為,而非調查回應
  • 快速迭代,每週發布新版本

獨行俠獨角獸成果:超過 12 個成功產品,總價值超過 $2M ARR,始終保持 1-3 人的精簡團隊,完美體現了「小團隊,大產出」的獨行俠獨角獸理念。

💼 PGV 循環的三階段實戰指南

Stage 1: Predict - 預測市場的藝術

核心任務:用 AI 和數據科學預測市場反應,避免盲目建造

🔮 預測工具箱

1. AI 市場分析

# 使用 GPT-4 進行市場分析
market_analysis_prompt = """
分析以下產品概念的市場潛力:
產品:[你的想法]
目標用戶:[用戶群體]
競爭對手:[主要競爭者]

請從以下維度分析:
1. 市場規模和成長潛力 (1-10 分)
2. 競爭激烈程度 (1-10 分)  
3. 技術可行性 (1-10 分)
4. 用戶痛點強烈程度 (1-10 分)
5. 商業化難易程度 (1-10 分)

並提供:
- 成功機率預測 (0-100%)
- 主要風險因素 (前 3 個)
- 建議的驗證優先級
"""

2. 趨勢預測分析

  • Google Trends:過去 5 年的搜索趨勢
  • Reddit Insights:相關 subreddit 的討論熱度
  • Twitter Sentiment:社群媒體情緒分析
  • Product Hunt:類似產品的表現數據

3. 用戶行為預測

基於類似產品的用戶行為模式:
- 預期轉換率:2-5%(基於 SaaS 行業均值)
- 預期 CAC:$25-$100(基於目標用戶群體)
- 預期 LTV:$200-$500(基於付費意願調研)
- 預期流失率:5-15%/月(基於產品複雜度)

Predict 階段輸出

  • 市場潛力分數 (0-100)
  • 成功機率評估 (0-100%)
  • 關鍵假設清單(前 5 個)
  • 驗證優先級排序

Stage 2: Generate - AI 驅動的快速生成

核心任務:用 AI 工具在幾小時內生成可驗證的原型

⚡ AI 生成工具矩陣

需求類型AI 工具生成時間成本
網站 MVPv0.dev + Cursor2-4 小時$20-50
移動應用Flutterflow + GPT4-8 小時$50-100
著陸頁Webflow + GPT-41-2 小時$10-30
產品文案Claude + Jasper30 分鐘$5-15
UI 設計Figma + Midjourney2-3 小時$15-40
影片 DemoLoom + RunwayML1-2 小時$10-25

實戰生成流程

1. 著陸頁生成(30 分鐘完成)

Prompt for GPT-4:
「為 [產品概念] 生成一個高轉換率著陸頁,包含:
- 引人注目的標題(問題導向)
- 3 個核心價值主張
- 社會證明元素(即使是假想的)
- 清晰的 CTA 按鈕文案
- FAQ 預想用戶疑慮(5-7 個)

參考風格:Stripe, Linear, Notion 的簡潔風格
目標用戶:[具體描述]
核心痛點:[主要解決的問題]」

2. 互動原型生成(2-3 小時)

工具組合:v0.dev + Cursor AI
步驟:
1. 用 v0.dev 生成基礎 React 組件
2. 用 Cursor 優化互動邏輯
3. 集成簡單的數據收集(Airtable API)
4. 部署到 Vercel(一鍵部署)

3. Demo 影片生成(1 小時)

Midjourney 生成產品截圖 (15 分鐘)
→ RunwayML 生成動態演示 (20 分鐘)
→ ElevenLabs 生成 AI 配音 (10 分鐘)
→ CapCut 快速剪輯合成 (15 分鐘)

Generate 階段檢核清單

  • 可互動的產品演示(網站 or App)
  • 高質量的產品 Demo 影片(60-90 秒)
  • 用戶資料收集機制(email + 反饋表單)
  • 基礎分析追蹤(Google Analytics 4)
  • 社群分享素材(圖片 + 文案)

Stage 3: Validate - 深度驗證的藝術

核心任務:專注於人類獨有的洞察收集,驗證 AI 無法預測的細節

✅ 驗證不是測量

  • Measure(測量):被動收集點擊率、轉換率等表面數據
  • Validate(驗證):主動探索用戶動機、情感、決策過程

驗證框架:HEART + Jobs-to-be-Done

1. 情感驗證(Heart)

核心問題:
- 用戶看到你的解決方案時的第一反應是什麼?
- 他們會如何向朋友描述這個產品?
- 什麼情況下他們會想到使用這個產品?
- 如果這個產品消失了,他們會有什麼感受?

驗證方法:
- 5-10 個深度用戶訪談(每個 30-45 分鐘)
- 觀察用戶首次使用產品的完整流程
- 收集用戶的語言表達(他們如何描述問題和解決方案)

2. 行為驗證(Action)

觀察指標:
- 用戶在產品上停留多長時間?
- 他們最常使用哪個功能?
- 在哪個步驟最容易放棄?
- 他們會主動分享給朋友嗎?

質性分析:
- 用戶的實際行為 vs 他們說的話
- 哪些功能被忽略了(過度開發)
- 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(開發不足)

3. 商業模式驗證(Revenue)

付費意願測試:
- 「如果這個功能要收費 $X,你會購買嗎?」
- 觀察他們對價格的身體語言和語言反應
- 詢問他們心中的合理價格範圍

價值認知驗證:
- 「這個產品為你節省了多少時間/金錢?」
- 「你願意推薦給同事/朋友嗎?」
- 「與現有解決方案相比,這個產品的優勢是什麼?」

Validate 階段工具箱

  • 深度訪談:Calendly + Zoom + Notion 記錄
  • 用戶行為分析:Hotjar + FullStory
  • 反饋收集:Typeform + Airtable
  • A/B 測試:不同版本的對比驗證

🚫 精實創業的極限:BML 在何時會失效?

局部最優化陷阱

問題描述:BML 循環容易讓創業者陷入「局部最優解」,不斷優化一個本質上錯誤的方向。

真實案例:Google Wave

  • BML 應用:Google 嚴格按照用戶反饋迭代 Wave 功能
  • 結果:功能越來越複雜,但使用者並不需要「更好的 Email」
  • 問題:根本假設錯誤 - 用戶不想改變溝通方式
  • 教訓:有時候需要「跳出循環」,重新思考根本價值主張

PGV 的解決方案

  • Predict 階段會強迫你質疑根本假設
  • 不是問「如何改進」,而是問「是否值得做」

從 0 到 1 的盲區

BML 適用場景:從 1 到 N 的優化(改進現有解決方案) BML 失效場景:從 0 到 1 的創新(創造全新品類)

歷史案例對比

BML 成功案例:Instagram

  • 從照片分享改進為濾鏡 + 社交
  • 每次更新基於用戶反饋
  • 持續優化產品市場契合度

BML 失效案例:iPhone

  • 沒有「智慧手機」的既有市場可測量
  • 無法透過改進 BlackBerry 創造 iPhone
  • 需要重新定義什麼是「手機」

PGV 的創新優勢

  • Predict 不只預測現有市場,還能預測「如果存在這個解決方案,會創造什麼新行為」
  • Generate 讓你能快速創造多個「未來可能性」進行驗證

專家決策 vs 數據驅動的平衡

BML 的極端危險:過度依賴數據,忽略專家直覺

真實案例:Netflix 的「Qwikster」失敗

  • 數據支持:用戶抱怨 DVD 和串流綁在一起
  • BML 邏輯:拆分服務,讓用戶各取所需
  • 結果:用戶強烈反彈,股價暴跌
  • 問題:數據顯示的「痛點」不等於「拆分」是解決方案

專家直覺的價值

  • Steve Jobs:「用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直到你展示給他們看」
  • Elon Musk:「最好的產品策略是不進行焦點小組討論」

PGV 的平衡方案

  • Predict:結合數據分析 + 專家直覺 + 歷史類比
  • 不是「用戶說什麼就做什麼」,而是「理解用戶需求背後的動機」

🚀 獨行俠獨角獸時代的來臨

2025:個人 AI 創業者元年

2025 年,將被歷史記住為「個人 AI 創業者元年」——這是第一次,個人創業者真正擁有了與大企業抗衡的完整工具生態。

為什麼是 2025 年?

技術成熟度達到臨界點

  • ChatGPT-4、Claude 3.5 等 AI 已能勝任專業級工作
  • v0.dev、Cursor 等工具讓程式開發接近「對話式」
  • Midjourney、RunwayML 讓創意產出成本趨近於零

商業環境完美風暴

  • 遠程工作文化已徹底建立,個人工作室被廣泛接受
  • No-Code 平台與 AI 深度整合,技術門檻史上最低
  • 投資者開始認真看待「一人公司」的巨大潛力

歷史性轉折點:就像 2007 年 iPhone 開啟行動網路時代,2025 年是「個人+AI」模式的分水嶺——從這一年開始,「獨行俠獨角獸」將從概念變成現實。

AI 原生創業者的一天

設定場景:Alex,一位「獨行俠獨角獸」實踐者,正在驗證她的新 SaaS 想法

上午 9:00 - 與 AI Agent 對話

Alex: "AI,我想做一個幫助遠程團隊管理時區的工具"

AI Agent: "基於分析 500+ 遠程工作工具的數據,我預測:
- 市場需求指數:7.2/10
- 競爭激烈度:4.1/10  
- 成功機率:68%

建議驗證優先級:
1. 時區轉換 vs 會議調度,哪個痛點更強烈?
2. 個人工具 vs 團隊工具,哪個模式更可行?
3. 免費增值 vs 訂閱制,哪個商業模式更適合?

我已生成 3 個不同角度的 MVP 原型,需要我部署到測試環境嗎?"

上午 10:00 - 自動化 MVP 部署

AI Agent: "已部署 3 個變體到 A/B 測試環境:
- 變體 A:專注時區轉換 (timezone-converter-a.vercel.app)
- 變體 B:專注會議調度 (meeting-scheduler-b.vercel.app)  
- 變體 C:專注團隊時區儀表板 (team-timezone-c.vercel.app)

同時已在 ProductHunt、Reddit r/remotework 等 8 個社群投放測試連結,
預計 24 小時內收集到 200-500 個有效用戶反饋。"

下午 2:00 - 實時數據分析

AI Agent: "4 小時數據報告:
- 變體 B(會議調度)獲得最高參與度(平均停留時間 4.2 分鐘)
- 67% 用戶在嘗試預約會議功能
- 主要流失點:第三步的時區選擇(太複雜)

建議行動:
1. 簡化時區選擇界面
2. 重點開發會議調度功能
3. 暫停變體 A 和 C 的推廣

需要我生成優化版本嗎?"

下午 4:00 - Alex 的人類價值體現

Alex 專注於 AI 無法做的事:
- 與 10 個高參與度用戶進行 30 分鐘深度訪談
- 理解他們的工作環境、團隊結構、決策流程
- 探索產品在他們日常工作流中的位置
- 了解他們的付費意願和預算決策過程

傍晚 6:00 - 策略決策

基於 AI 數據分析 + 人類深度洞察:
- 確定產品方向:專注 5-20 人遠程團隊的會議調度
- 商業模式:$5/用戶/月,團隊訂閱制
- 核心功能:智能時區建議 + 一鍵會議預約
- 下一步:AI 開始開發 MVP 2.0,Alex 專注於 GTM 策略

獨行俠獨角獸的角色進化

創業者角色的轉變

傳統創業者

  • 親自處理大部分執行工作(程式碼、設計、分析)
  • 依賴大型團隊完成各項任務
  • 工作分配:85% 執行,15% 策略
  • 團隊規模:10-50 人才能達到產品上市

獨行俠獨角獸

  • 專注於策略思考和關鍵決策
  • 運用 AI 替代傳統團隊中 80% 的執行工作
  • 工作分配:20% 執行,80% 策略
  • 團隊規模:1-3 人即可達到獨角獸級產出

獨行俠獨角獸的核心技能

  1. AI Prompt Engineering:如何與 AI 高效溝通
  2. Strategy Synthesis:將 AI 分析轉化為商業洞察
  3. Human Connection:深度理解用戶情感和動機
  4. Vision Creation:構建 AI 無法想象的未來願景

把握黃金時代的行動指南

立即可做(今天開始)

1. 建立你的 AI 工具堆疊

核心工具組合:
- 研發:Cursor + v0.dev + Claude
- 設計:Midjourney + Figma
- 分析:GPT-4 + Notion AI
- 行銷:Jasper + Canva AI

月成本:$200-300
替代價值:$20,000-30,000/月的外包團隊

2. 練習 AI-Human 協作模式

每週練習:
- 週一:用 AI 分析一個新的商業想法
- 週三:用 AI 工具創建一個 Landing Page
- 週五:用 AI 分析你創建內容的用戶反應

目標:3 個月內達到「想法 → 可測試原型」的時間縮短到 4 小時以內

3. 培養策略性思維

從執行者思維轉向策略者思維:

執行者問:「如何做這件事?」
策略者問:「為什麼做這件事?」

執行者問:「用什麼工具?」  
策略者問:「要解決什麼問題?」

執行者問:「需要多長時間?」
策略者問:「什麼時候是最佳時機?」

🎯 你的第一個 15 分鐘 PGV 衝刺

立即行動練習:用紙筆完成一次微型驗證循環

準備工作(2 分鐘)

步驟 1:寫下你最近想到的任何商業想法 步驟 2:準備一張 A4 紙,分成三欄:Predict | Generate | Validate

Predict 階段(5 分鐘)

用 GPT-4 快速分析

Prompt:
"請快速分析商業想法:[你的想法]
目標用戶:[描述用戶群體]

請用 1-10 分給出:
1. 市場需求強烈程度
2. 競爭激烈程度  
3. 實現難易程度

並給出一句話總結:這個想法值得深入嗎?"

在 Predict 欄位記錄

  • AI 分析結果
  • 你的直覺評分(1-10)
  • 是否繼續的決定

Generate 階段(5 分鐘)

快速生成最小驗證工具

選項 A:Google Form 調查

  • 用 ChatGPT 生成 5-7 個關鍵問題
  • 創建 Google Form
  • 準備分享到相關社群

選項 B:簡單著陸頁

  • 用 ChatGPT 生成頁面文案
  • 用 Carrd 或類似工具快速建置
  • 設置 Email 收集

在 Generate 欄位記錄

  • 你創建了什麼?
  • 分享連結或截圖
  • 預計多久能獲得第一個反饋?

Validate 階段(3 分鐘)

設計驗證方案

如果是 B2B 想法

  • 列出 5 個你能直接聯繫的潛在用戶
  • 準備 3 個核心驗證問題
  • 設定本週聯繫目標

如果是 B2C 想法

  • 選擇 2-3 個相關社群分享
  • 設定期望反應數量
  • 決定何時進行下一輪迭代

在 Validate 欄位記錄

  • 驗證方法
  • 成功標準(多少反饋算成功?)
  • 時間計劃

反思與下一步(2 分鐘)

問自己三個問題

  1. 這個 15 分鐘練習與你之前的想法驗證過程有何不同?
  2. 如果把這個流程放大 10 倍(150 分鐘),你能做到什麼程度?
  3. 什麼阻礙你立即開始真正的驗證?

💎 AI 驅動的 BML 實戰儀表板

Notion 模板架構設計

🎯 主儀表板概覽

📊 我的 PGV 項目儀表板
├── 🚀 活躍項目 (Active Projects)
├── 📋 想法收集器 (Idea Inbox) 
├── 🔮 預測分析 (Prediction Analysis)
├── ⚡ 生成工具庫 (Generation Toolkit)
├── ✅ 驗證進度 (Validation Progress)
└── 📈 學習洞察 (Learning Insights)

📋 想法收集器模板

想法靈感來源記錄日期AI 初評分狀態
遠程團隊時區工具個人痛點2025-08-277.2/10🔮 預測中
AI 寫作助手市場趨勢2025-08-268.1/10⚡ 生成中

🔮 預測分析範本

項目名稱:[專案名稱]
分析日期:[日期]

市場預測:
□ Google Trends 分析 - 搜尋趨勢:↗️/↘️/➡️
□ 競爭對手分析 - 數量:___個,類型:____
□ Reddit/社群情緒 - 整體情緒:正面/中性/負面
□ AI 市場評分 - GPT-4 評分:___/10

預測結論:
• 成功機率:___%
• 主要風險:1)___ 2)___ 3)___
• 建議行動:繼續/暫停/調整方向

⚡ AI 工具使用記錄

任務類型使用工具時間花費成本質量評分備註
著陸頁文案GPT-415 分鐘$28/10需要人工調整 CTA
UI 設計v0.dev45 分鐘$57/10響應式需優化

✅ 驗證追蹤表

驗證項目:[具體項目]
驗證方法:□ 用戶訪談 □ A/B測試 □ 調查問卷 □ 其他
目標樣本:___人
實際完成:___人
完成率:___%

關鍵發現:
1. [用戶反饋重點]
2. [行為觀察重點]
3. [商業模式驗證結果]

下一步行動:
□ 繼續現有方向
□ 軸轉功能重點
□ 調整目標用戶
□ 重新思考價值主張

📊 KPI 追蹤儀表板

本週 PGV 指標:
• 新想法數量:___個
• 完成預測分析:___項  
• AI 生成產出:___個
• 驗證對話完成:___次
• 重要洞察數量:___條

效率指標:
• 想法→可測試原型:___小時
• 單次驗證成本:$___
• 用戶反饋獲取時間:___天

使用指南與最佳實踐

🎯 每日工作流

晨間檢視 (10 分鐘):
□ 檢視昨日驗證結果
□ 更新項目狀態
□ 設定今日優先級

午間執行 (2-3 小時):
□ AI 工具生成任務
□ 用戶訪談或調研
□ 數據分析更新

晚間反思 (15 分鐘):
□ 記錄今日洞察
□ 規劃明日行動
□ 更新 KPI 數據

⚠️ 常見陷阱提醒

  • ❌ 過度依賴 AI 預測,忽略人類直覺
  • ❌ 生成太多變體,缺乏深度驗證
  • ❌ 收集數據但不進行深度分析
  • ✅ 保持 AI 效率 + 人類洞察的平衡

🔥 高轉化率金句提煉

核心理念金句

「MVP 的目標不是做出一個『產品』,而是製造一個『證據』。」

「虛榮指標告訴你感覺有多好,學習指標告訴你距離真相有多遠。」

「在 AI 時代,最大的風險不是失敗,而是成功地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。」

方法論金句

「傳統創業問『能不能做?』;AI 原生創業問『該不該做?』」

「Build-Measure-Learn 讓你避免『做錯事』;Predict-Generate-Validate 讓你『做對事』。」

「獨行俠的超能力:讓 AI 成為你的虛擬聯合創始人。」

未來預測金句

「2028 年的創業者不會寫程式碼,但他們會寫 Prompt。」

「未來的競爭優勢在於人與 AI 的協作效率,而非純粹的技術團隊規模。」

「當 AI 能協助你 Build 和 Measure,人的價值就體現在能否問出正確的問題。」

📱 60 秒短影音腳本:Dropbox 的百億驗證

🎬 腳本:「Dropbox 如何用 3 分鐘影片驗證百億市場」

[0-10秒] 開場勾子

畫面:Dropbox 現在的估值數字 $10B
配音:「2007 年,一個 3 分鐘的影片,驗證了一個百億美金的想法。」
文字覆蓋:「但不是你想的那種影片...」

[10-25秒] 問題設定

畫面:2007 年的文件傳輸痛苦現象(USB、Email 附件限制)
配音:「當時文件同步是個噩夢:USB 遺失、Email 附件太大、版本混亂」
文字覆蓋:「技術存在,但沒人知道用戶要不要」

[25-40秒] 解決方案揭露

畫面:Drew Houston 的著名 Demo 影片截圖
配音:「Dropbox 創辦人沒有先開發產品,而是錄了一個『假的』Demo 影片」
文字覆蓋:「成本:$0,時間:3 小時」

[40-55秒] 結果震撼

畫面:註冊數暴增的圖表動畫
配音:「一夜之間,註冊清單從 5,000 人爆增到 75,000 人」
文字覆蓋:「驗證成功:1500% 增長」

[55-60秒] 行動呼籲

畫面:現代 AI 工具(GPT-4, Midjourney 等)
配音:「現在 AI 能讓你用 1 小時做到 Dropbox 花 3 小時做的事」
文字覆蓋:「你的 3 分鐘影片在哪裡?」
CTA:「學習 PGV 循環 → Link in Bio」

📧 3 天 Email 課程設計

📬 Email Course:「AI 原生創業者的 PGV 實戰指南」

Day 1: Predict Like a Prophet(像先知一樣預測)

主題:🔮 第一課:用 AI 預測市場,避免盲目創業

嗨 [名字],

今天我想分享一個殘酷的事實:95% 的創業失敗不是因為執行力不夠,而是因為選錯了方向。

傳統創業者的盲點:「我覺得用戶會需要這個」
AI 原生創業者的優勢:「數據顯示這個需求有 73% 成功機率」

今天的實戰任務(15 分鐘):
1. 想一個你最近的商業想法
2. 用這個 Prompt 讓 GPT-4 分析:[提供具體 Prompt]
3. 回覆這封 Email 告訴我分析結果

明天,我會教你如何用 AI 在 2 小時內「生成」一個可測試的 MVP。

記住:方向比速度更重要。

Brian

P.S. 點擊這裡下載「市場預測檢核清單」→ [連結]

Day 2: Generate Like a Genius(像天才一樣生成)

主題:⚡ 第二課:2 小時 AI 生成 MVP,告別 2 週開發地獄

[名字],

還記得上次你為了做一個簡單的著陸頁,花了整個週末嗎?

那個時代結束了。

今天我要教你「AI 生成堆疊」:
→ v0.dev(2 分鐘生成 React 組件)
→ GPT-4(30 分鐘寫完所有文案)  
→ Midjourney(15 分鐘設計所有視覺)

實戰挑戰:
用我提供的工具組合,在今晚 2 小時內生成一個可分享的產品原型。

工具清單和詳細教學 → [連結]

不要完美主義,要完成主義。

明天是最後一課:如何驗證你的 MVP 真正有價值。

Brian

P.S. 將你完成的原型截圖發給我,我會給予個人化建議!

Day 3: Validate Like a Detective(像偵探一樣驗證)

主題:✅ 第三課:深度驗證的藝術(不只是收集數字)

嗨 [名字],

數據會撒謊,但用戶的情感不會。

最大的 MVP 陷阱:被「虛榮指標」矇騙
→ 「哇!100 個人註冊了!」
→ 但只有 2 個人真正使用超過 5 分鐘

真正的驗證問題:
❌ 「你喜歡這個產品嗎?」(99% 會說喜歡)
✅ 「如果這個產品明天消失,你會有什麼感受?」(真實情感)

今天的畢業作業:
找 3 個用過你 MVP 的人,問他們這 5 個「偵探問題」:
[提供 5 個深度驗證問題]

課程總結:PGV 循環的威力
→ Predict:用數據避免錯誤方向
→ Generate:用 AI 實現 10 倍速度
→ Validate:用深度對話獲得真相

你已經掌握了 AI 原生創業的核心方法論。

現在,該行動了。

Brian

P.S. 準備好下一階段了嗎?
我的完整「AI 驅動 BML 實戰儀表板」包含所有模板、工具清單和進階策略。

今晚限時優惠 → [連結]

🚀 開始你的 PGV 循環

PGV 循環的核心在於實踐。從今天開始,嘗試用 AI 工具輔助你的下一個創業想法驗證:

立即行動建議

  1. 選擇一個想法:從你的想法清單中挑選一個
  2. AI 預測分析:用 ChatGPT 進行快速市場分析
  3. 快速生成原型:用 v0.dev 或類似工具創建 MVP
  4. 深度用戶驗證:與 5-10 個潛在用戶深度對話

記住核心原則

  • Predict:用數據指導方向
  • Generate:用 AI 加速建造
  • Validate:用人類洞察驗證價值

AI 改變了創業的遊戲規則,而「獨行俠獨角獸」將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受益者——那些勇於擁抱 AI 槓桿,用個人力量創造巨大價值的新一代創業者。

想了解更多 AI 時代的創業方法?關注 Brian’s 創業筆記,我們一起探索創業的新可能!

💬 討論與回饋

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,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出問題!這是中英文統一的留言區域,歡迎使用任何語言交流。